博古通今的溫州參龍詠唱

“一村一船遍一鄉,處處旗腳爭飛揚。祈年賽愿從其俗,禁段無益反為酷。”
“五月五日端午了,屈原飲恨汨羅江,龍舟隊隊江中飛,要飲蒲灑平平安。”
讀這些詩詞的時候,許多“老溫州人”立馬會聯想到詩中描述的賽龍舟、溫州參龍的景象。
溫州參龍即參謁龍神,是一種配合舞龍燈時進行的一種說唱藝術。它源于明末清初,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。溫州參龍唱的是當地方言,以龍船調和花鼓調詠唱,大鼓伴奏,2009年還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現年54歲的黃崇多就是溫州參龍非遺項目的省級非遺傳承人,他提及溫州的參龍用了這樣一句話:參龍連著中國的傳統文脈,也能感受百姓生活濃濃的“煙火氣”。
不同的時間、場合應景創作
正月、端午參龍先生最忙
參龍唱詞分儀式詞、插詞和正文三種形式。儀式詞根據不同場景有不同詞文,格式基本上固定,插詞是對景賦詞,即興發揮,正文是唱古戲文,一般較長。參龍曲調熱烈,唱一句,敲一陣鑼鼓,旁邊還有鼓手大鑼配合。
黃崇多十幾歲就跟著祖父學唱參龍。孩童時代的他就對村里的民俗以及民歌頗感興趣,因此學參龍極易入門。流傳下來的有關參龍的書籍非常少,他的祖父均以口授的形式教他參龍。參龍詞基本上以七字為一句,四句為一個內容。早年學藝時,他熟背了很多戲曲故事、民間故事、歷代名人故事,只為用方言詠唱時,更貼近生活,更通俗易懂。
幾年之后,熟練掌握了溫州參龍演繹風格的黃崇多,上臺一露臉,一張嘴,就是一出戲。他能夠在不同的時間、場合應景創作,同時配以豐富的肢體語言,形成了簡樸平直,富有鄉土味的表演風格,極易調動聽眾情緒。
“我們那時候演繹參龍,觀看的人很多,為活躍現場氣氛,開頭都會有‘猜’環節,也叫‘鬧頭詞’,猜中了便有獎,互動性很強。”黃崇多一邊回憶,一邊感慨。“例如,如若擺放的是酒,我們就會‘參’,月光如水水如天,李白酒斗詩百篇,武松酒醉打猛虎,太真酒醉冒天仙。”
每逢正月、端午,也是黃崇多最忙的時候。正月時,劃龍船鬧龍燈,龍燈每到一個地方,他和其他參龍先生或唱“傷風咳嗽龍帶走,口角是非送番外城”趕瘟疫,或唱吉祥語祝賀豐收;端午時,他又會與其他參龍先生披著大紅綢,一邊敲大堂鼓,一邊唱參龍詞,讓人一看就便知參龍是以傳統民俗為內容的曲藝表演,很有儀式感。
參龍詞是靈魂
參龍先生要博古通今
參龍的靈魂是“參龍詞”。雖然“參龍詞”不是一種廣為流傳的文學形式,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及豐富的文化內涵,也蘊含了人民群眾的智慧。一首好的“參龍詞”,不僅讀起來有文學韻味、瑯瑯上口,而且聽起來悅耳動聽。
參龍先生表演時要在幾分鐘的時間內根據擺放的物品進行編唱。觀看參龍表演的觀眾時常會產生視覺、聽覺上的審美疲勞,總想聽新的參龍詞。
于是乎,對參龍先生有了極高的要求,要“博古通今”,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,充足的知識儲備,除了熟讀《西游記》《三國演義》《七俠五義》等歷史演義類小說,還要關注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重大時事。
黃崇多告訴記者,這些年他除了看書、學習,還會做很多有關搜集參龍詞素材的工作。他經常會拿著一本筆記本,去水果市場、超市等地方記錄上市的新品;與人聊聊有趣的舊聞,以及剛發生的新鮮事,并逐一進行記錄。
2018年,由倪蓉棣編寫、黃崇多演繹的《唱我芙蓉山》,在樂清當地的傳唱度就極其高。
龍兮龍兮登仙壇,唱我蒼茫芙蓉山;ù屮B山共圖牒,千年青白載書丹。
謝靈運游斤竹澗,詩領雁蕩起文瀾。唐僧花村參偈語,宴坐龍湫開雁山。
……
重振參龍之雄風
注入年輕的血液
因為參龍的演出基本上只在正月或者端午,表演次數不多,收入也不高,參龍師的傳承問題就顯得特別難,只靠像黃崇多這樣的參龍先生們招收一些為數不多的年輕徒弟,傳承“參龍”。
一到參龍的忙月,黃崇多想找幾個參龍先生一起參龍時,就覺得參龍先生寥寥無幾,而且參龍詞太陳舊也不夠時尚。
“重振參龍之雄風,要注入年輕的血液。要有文字功底的年輕人,寫時尚的參龍詞;要有藝術修養的年輕人,去學詠唱、學參龍。”黃崇多對于傳承參龍有著自己的理解,也充滿了信心。
在黃崇多看來有了日積月累的沉淀與努力,參龍師們的表演就會帶動更多的年輕人愛上參龍,收獲滿堂彩。
來源:溫州晚報
原標題:博古通今的溫州參龍詠唱
□瀟瑜/文 受訪者/供圖
本文轉自:溫州網 66wz.com